2015年5月14日 星期四

20150515送故事找故事

《送故事找故事》
今天。孩子說很興奮,又很期待。
因為。
明天我們即將出發到高雄,找朋友;出發到高雄,認識它。
這是一段不可思議的巧遇。
導因於「合歡山」和「送書閱讀」。
合歡山遠征,感覺有點久,去年10月的事了。孩子在3000公尺的山區有了一次的高峰經驗。
遠方的送書閱讀,也是去年10月的事。離現在,比合歡山遠征,只近兩個週末。
竟然就在這樣的書信往來中,我們和左營六年三班的孩子成了朋友,甚至也有莫逆的情誼。
明天 就是要去找他們。

這是一份承諾。答應孩子,也答應朋友,無論如何都要實現。
說實在地,我也很期待明天之後的三天行程。
佈第二場的攝影展@左營,又是另一個主場,再次讓孩子的作品,可以向外說故事。
「故事找故事」是左營攝影展的標題,讓雙方的孩子可以共同寫故事,這最有趣了。

明天,我們來了。

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

2015 睜開你的眼 ‧ 找故事-聚足放手的力量

放手,最近一直縈繞在腦海的意念。或許已是來到了中年空巢期的起跑線上。不得不然。
在一次的基訓[1]中,寫下了「聚足放手的力量」這一個自我期許的字詞。想是在個人的人生旅途中,已是無法再一手掌握所有的事。站在多元觀念的角度下,「控制欲」也不再是一個應該持續堅持的理念。所幸,我開始慢慢的想要認識「放手」,也開始在持續的積聚放手的力量。
放手的背後透露出信任的意圖,及夥伴、孩子自我要求態度[2]。不信任,何以放手呢?這是最基礎的一個課題。
目前正在練習中。
這一次的《睜開你的眼 ‧ 找故事》攝影展,很高興讓我有練習「放手」這一個習題。
依著我們當初所擬定的主題概念,大致分成五個大主題。每一個熱情青年團的團員各自負責一個區塊,然後邀情孩子們一起進來「共想、共做、共學、共展」。
就以我的區塊來講,其實我也沒有設定它會是一個怎樣的主題的呈現方式,在還沒跟孩子談過以前,是這樣子的。我想要的是孩子的想法的加進來,和孩子一起來發想、共做,讓可能性在孩子的手中成形,而我只是幫襯著讓孩子的想法具體化。
相信,其他組員的設想也是這樣的。從很多的影像紀錄中都散發出這樣的訊息。
也相信,孩子在經過這一次的大展、大收ing中,又再次習得了另一頁不同於制式課本中的知識,或許應該是說能力吧!
先來個ps:在0419的早上,家住龍田的吳大哥從孩子的導覽中,有類似的感受。這是我最想要的結果。好高興!
若從另一層面來看,每一個主題都有其想要突顯、強調的主題概念。這也是「放手」後所得到的。
一如展場一樓進門的樓梯區塊,就是想要讓參觀的人從觀賞照片的同時,有一種「登山」的感受,由照片來陪著你登山百岳,告訴你我們在合歡山的故事。而延伸到單車的挑戰過程,企圖勾引你,請你也試著用你的雙腳來踩踏花東的山水。
又如,我們的主展場那一面特大的牆面,有一種想告訴你「騎單車找故事的過程」的感受。從第一天的出發,就開始在說一點點的故事,然後慢慢的加深、加重,形塑出一個完整的故事架構。
再如,整個展場最最顯眼的那顆熱情的紅色的心和那一雙眼睛,非常準確的符應到「睜開你的眼 ‧ 找故事」的意涵。而這也是整個攝影展一個很重要的開端。透過與公益平台的合作,我們有了擴展想法的基礎,也讓出一個極大的空間、自由度,讓孩子盡情的放開他們的視野,說出他們的故事。
展場中,我們還安排了一些些的互動模式。
影像播放區,設想的是讓閱讀者可以有一個閑適的空間,就坐在舒服的椅子上,手上捧拿著一杯咖啡,可以有一個完全沉浸在個人的獨享空間之中,細細的品嘗我們的挑戰故事。
九宮格平板播放區,就是一個後現代的說故事空間。沒有邏輯、隨機式的播放,而營造出一種趣味化的閱讀想像。這一個展區也想邀請讀者,能耐著性子來觀看,或這你將會看到「連線」的特殊趣味化的呈現。同時,這一區,我們仿照著他國度的「限時限定」展出的概念。只有在假日時期,才會將它做一個展演,錯過了時間,當然就---sorry
是的,我們還設計很多的巧思,在展出的過程中,請你能來找故事、找趣味、找互動。



[1] 201534月荒野親子團南區由台東首辦的奔鹿團基本訓練。
[2] 請看《海賊王的夥伴力》一書。

2015 睜開你的眼 ‧ 找故事-想念的開端

夏曼在《大海浮夢》[1]中寫到,「作為常常移動的旅人,因途中不期而遇的人,不期而生的想像,我一直認為是造就些旅人的移動、自我修正的、自我發展的人生,而不移動者常常發生裹足不前的低度想像,常向人抱怨的行為就是明顯的例子。」
開展了。熱血的開展了。
想把我們這二年的旅程,告訴給你知曉,透過影像。又如夏曼說的,我們從設想中開始進行自我的修正、和發展各自的企圖、想法。欣慰的是,在這一個不算簡單的過程中,沒有聽到如上述引文所說的抱怨。我想,我們某程度上正如夏曼所說的「正在做移動的旅人」,把自己航向那個不確定的航道上。但目標是確立的。
不怕,我們有熱血青年團的夥伴們。
 
我們準備了許久,也從各方的支援下,我們做到了。先感謝這些在我們背後默默支我們的你們。
<想念的開端>
想做這樣的事,很久了在我內心裡。高興孩子在一年半前提出的「想做的事」,讓我們、讓我得以將這一個有意思的概念-攝影展,放進我們遠征課程的大收裡面。
曾經和孩子分享過一句話,「你準備好了嗎?」
「準備好了,那想做的事情就會慢慢的成形。」這一次的攝影大展,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
從一個模糊的概念開始,那時就只是在心裡想做這個,也早早的告訴孩子,讓孩子有一個心底存糧,一起,等待它慢慢的發酵。
有想法還不夠,就必須開始著手do it。從實作裡面來準備。等,只是等死。你想要嗎?
我知道你不想要,那就一起來做做看吧!
從態度改變起。
從踏出一小步開始。
我們互相扶持著一起前進。

<具體思維的開散與聚焦>
從一張海報心智圖就可以說明一切。
 
但我想說的是「想法的不受限制」,或許應該說是「停不下來」。每次的小小聚足相談,就有更多不同的想像,從我們的熱情中蹦出來,說說互動、聊聊互動看板、談談畫面的故事…,真得停不來。
這就是我想要的東西,不要被不應該存在的因素給限制住了,那會扼殺了我們的想法。一切的阻擾,會有辦法解決的,想告訴孩子這樣的想法。就如《牧羊少年奇幻之旅》一書想要告訴我們的「願力與助力的正相關性」。

你有在我們《睜開你的眼 ‧ 找故事》攝影展的現場過嗎?如果有,你看到的畫面,就是我們呈現出來的思維的具體化。
有感動到你嗎?




[1] 夏曼‧藍波安,2014,《大海浮夢》,p219,聯經。

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

2015 Hiking & Bic走讀花東-後記

2015 Hiking & Bic走讀花東-後記】
吳寶春說:「學習不用預設什麼框框,無框才有創意誕生,讓自己的思想更加天馬行空,才能跟更多的人學習,蹦出更多意想不到的靈感。」[1]
去!去!
打破框架,在你人生的道路上。
為自己找到可行的路。
拚盡生命,全心全意的負責。
 

400,在爬往初鹿牧場的路上。
用照片和妳的手指頭來見證。
還記得,黑澤明[2]說過的兩句話嗎?
「無聊的傢伙說無聊,就是不無聊的證據,無趣的傢伙說無趣的事情,才是有趣的事情!」
「看到別人都看不到的地方,然後,盯著那個地方看,直到大家都能看到為止。」
我們不無聊,有趣得很。
我們也看到了一些些東西,在眼裡,在心裡。
等待著它發酵。

總里程,420.27公里,我們的遠征。
總時數,30小時30秒,我們的遠征。
平均速度,16.1km/h,我們的遠征。
一個不容易的里程,一段不算短的車上時間,一個還可以的速度。
我們共同完成了。
全員的挑戰,是一種美麗的回憶,是一種心情舒爽的收穫。

有一個小小的巧合,分享給你。
384.44對上台九384
在達魯馬克村外的橋上。
大南橋(更名新園橋,是這樣的吧!),有趣又喜歡的名字。
因為沈文程。


 
找到一個好的團隊,我就很放心的,專致於孩子的帶領。
感謝。
心中無限的感謝。
在另一個「家」的分享,很經典。
圖,不縮小。
(以下的圖來自:Daniel Lin老師)









三個問題,問你:
1、這五天最…,理由是…
2、這五天你最想感謝的…
3、這五天獨一無二的回憶是…
家長也要喔!
1、這五天你掛心的是…
2、送給孩子的一句話
我的。
謝天、謝地、謝你、謝他、謝我。
謝謝老天爺,賜給我們和風日爽的天氣。
謝謝大地之母,提供如此豐富的走讀環境。
謝謝你、你、你,陪伴我五天的任性。
謝謝他,沒有造成我們太多的困擾,還有車
謝謝我,也不太知道要謝些什麼。
你的呢?
 Ps1:下一次可以做的主題,有二:入口意象,及拾荒,收集沿路上雜七雜八的東西。
Ps2:小女孩,在幹嘛?謝謝妳全程的紀錄,更完整了遠征挑戰。



[1] 引自吳寶春,2010,《吳寶春的味覺悸動》,p61
[2] 黑澤明,2014,《蝦蟆的油─黑澤明尋找黑澤明》,p271p321

2015 Hiking & Bic走讀花東-迷途總是回憶

2015 Hiking & Bic走讀花東-迷途總是回憶】
初鹿牧場→鹿鳴橋→龍田馬背→永安:17.80k
現在,來說這一張圖的故事了。
在初鹿牧場,小ㄅ老師說,「校長生氣了!」有五大要求呢!
從錄影檔整理出來了。
要求一,行為不恰當。
沒有精神,集合很慢,從一早開始就這樣,拖拖拉拉的。
還有,一到地點,就坐在地上…。
要求二,禮貌。
問問題沒有人回答,有五個人,手支撐著下巴聽講解的人講話,是非常沒有禮貌的。
從行為開始去做到尊重,譬如說上面的人在講話,你在摳腳底板、在蹺腳、在擦防曬乳液,這些行為都不適合。
要求三,練習溝通,表達自己的意見。
找了不恰當的理由(我很累呀!)來硬凹,成為規避的藉口、不配合的藉口。
必須要練習著說明自己的狀況,讓他人知道你現在的情形,不然我們就會不知道,你是心情不好,還是腳痛…要練習溝通,表達自己的意見
要求四,踩「馬路」,第一個殘害生命,第二個不專心聽講。
要求五,講話更要經過大腦,經過思考。
這一次的騎腳踏車,你是真得覺得是被逼的?你不騎,會被老師罵?如果是,以後將不再辦理類似的活動,如果不是,你為什麼這樣的回答。

迷途,總是學習。
我們的遠征,經過了「破冰」,在第四天達到了「風暴」的初期。
感謝校長利用這一個時段,回家前的一段,幫忙做「收」。
不只這樣。
我們在最後的一段路,竟,走錯了路。
多花了1.5個小時左右的時間。
無妨。
人生的道路上,有不迷路的人嗎?
迷路,找路。
有意義的過程。

最後一個上坡總是最累。
最終的考驗龍馬路高台路口三段大上坡。
有三種不一樣的味道。
必須親嘗,才知。






笑到最後的人。
是我。
是你。

回程前,讓妳也上車吧!上腳踏車。


迎接我們的將是…




[1]本文所有的圖引自:Daniel Lin老師。